作者:冰晶水莹
那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QUOTE: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话说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一日,有一本《挑灯看剑》,上传于十七K网站。自出现那日起,该书的书评区就烽烟四起,金戈不断,引来无数英雄好汉。有识之士观之,叹息不已,为何?不解史实也。今作此文,寻章摘句,权抛砖引玉,遗笑方家处,敬请见谅。
一南宋的历史背景文人的党争
既然是以南宋高宗统治下的临安为故事背景,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时期前后的一些相关资料吧.
靖康元年(1126),金国兵临汴京,京城军民奋起抗击,最终因政府和“王师”的无能,于次年沦陷,钦宗与太上皇徽宗被俘,北宋灭亡。
靖康之乱中,宋高宗赵构从被掳走的父兄手里,接过皇权,亡命江南,经过建炎期间(1127~1130)的四年避让与逃亡岁月,于绍兴初复国,建立了南宋政权。自高宗开始,到理宗去世,“国势将亡”的一百三十余年的南宋政治,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朋党之争。
初始阶段的南宋党争,是北宋党争的一种延伸,但与变法和反变法引起的北宋新旧党争不尽一致,南宋朋党之争是在士大夫面对中原沦陷产生的和战之争,以及学术之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进而言之,军事上的主和或主战,是作为“一意向方”的“国论”形态而存在的,因此,和战之争也成了一种非此即彼、关乎国家命运的“国是”之争;学术领域中的孰正孰邪、孰是孰非之争,虽然体现为不同学派之间在学术上的不同崇尚与观点,实际上却是因士大夫在寻求和确立治国之道中的不同政治主张而形成的。
若和战之争,首先是由军事领域表现出来的“国是”之争,学术上的孰是孰非之争,则表现为意识形态中的“国是”之争。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