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民族工业实现公私合营 (第1/2页)
酷读小说网【kuduxs.com】第一时间更新《团结建国: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三大战役》最新章节。
第11章民族工业实现公私合营
1954年,经前门区政府批准,有400年历史的老酱园六必居加入了公私合营。
六必居酱园座落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始建于153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开业之后不久,六必居酱园经营柴、米、油、盐、酱、醋,而以自制甜酱八宝荣、甜酱黑菜、什香菜等10多种特殊风味产品见长,制做酱菜一直沿袭“六必”精神,工艺考究,选料精良,配方独特,产品色泽漂亮,味道浓郁,脆嫩清香,咸甜适度,曾为明清宫廷宴席之需,”更为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还成为我国食品方面的传统文化之一,而且名传海外。
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内战和横征暴敛带来的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六必居生意更加萧条,1949年工人几乎发不出工资,企业面临倒闭。
北京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实行了保护和扶植的方针。对六必居这样的老店更给予了特殊关怀,1952年拨给贷款,使其恢复了生产。
1953年,六必后与六珍号合并,六珍号更名为六必居支店,后又作为六必居车间、库房,兼职工宿舍。
1953年,粮油经销代销,酱菜自产自销,还为国家搞一部分加工,业务较之解放前呈上升趋势,全年销货额为1949年的13.5倍。
随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深入发展,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农副产品实行计划管理,六必居自主选进原料受到一定影响,不能保持原有的酱菜质量和风味特色,经营发生了困难。
另一方面,有的资方代理人认为企业这早要被公家吃掉,散布消极情绪,企图拖垮企业,趁机捞点实惠,从而大量抛售半成品,致使六必居商品脱销,收益减少。
1954年全年销货额下降。
股东代表赵煜来京,看到资代经理有乘机捞一把的势头就很生气,抱着“宁可给政府,也不叫资代瓜分”的主意,向区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
很快,六必居得到前门区政府批准,即进行合营的具体工作。
得到批准后,六必居首先成立了公私合营委员会和清产小组。组织职工学习公私合营条例,讲合营优越性,讲公私及劳资共事方面的有关认识,号召职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公私合营。
当时资本家又喜又忧,喜的是放下了经营困难的包袱;忧的是数百年的祖业,从此失掉。
再加上有人乘机煽动说:“合营后,买卖就充公了,分红是名义,就是分了红,用它扩大再生产,股东也拿不到。”
因而,握有实权的资方代表,则对合营不满,想捞一把散伙。而大部分职工则欢欣鼓舞,认为合营后的名誉地位与私营时绝然不同了。有人说:“盼合营就等于盼解放。”
但也有的职工有顾虑,六必居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过国民党、中统、清共先锋队,少数职工有过贪污的历史污点,怕合营后受领导的歧视。
有的怕合营后建立新制度,工作累,抱着“干着瞧,实在不行回老家去种地。”思想针对这些思想,六必居通过党团、工会组织,以大会、座谈会及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教育,为顺利实现公私合营和合营后的生产经营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接着,开始了对六必居进行清产估价。为此,清算组提出:“先流动,后固定,不重点,不漏点”的口号,分片进行,随点、艇编号,贴标签。
估价工作掌握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房地产,还请了市房管局的专门人员查看丈量,按质估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