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个体手工业者踊跃合作
郑明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酷读小说网kud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6章个体手工业者踊跃合作
1953年,中央提出对手工业改造后,各地手工业者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纷纷积极加入到合作社。
在当时,成都是全国有名的手工业城市。一条条街道上满是手工业的铺子,制革业集中在皮房街,木器业集中在锣锅巷,差不多每个较大的行业,都有自己集中的地方。
成都市的手工业在地方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全市手工业有1.4万多户,占全市工业户的98%。从业人员有4万多人,占全市工业总人数74%。
成都市手工业者制造的皮鞋,远销到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各大城市;他们制造的提琴,也很有名;修筑宝成铁路和康藏公路的工人,正在用着他们制造的工具开山、铺路。
解放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成都市的手工业有了不小的发展。
其中发展得最快的有服务于生产建设的铁作、木作等行业,有服务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衣着、乐器等行业。
手工业跟国营经济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国营经济的加工订货投放额一年比一年增加,1953年就有1616亿多元,比1952年增加42.5%。
这样,手工业开始一步一步适应国家计划的需要,成为国营经济组织货源、调剂市场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当时,成都市手工业和别的地方的手工业一样,都有着资金少,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还要贵买原料,贱卖成品,忍受私商的中间剥削等特点。
全市手工业劳动者,平均每户的生产人员,还不到3个人。他们的资金,在铁作、皮革业平均每户只有旧币50万元,按当时的币值50万只够5双皮鞋的本钱。
本钱少,就不能成批买原料,零碎买就要贵些。产品做出来,又得赶快找销路。放下三、五天卖不脱,手下就没原料做活了,吃饭也没米下锅了。
既要忙着买原料,又要忙着找买主,跑买跑卖,一个月就有六、七天做不成活。其余的时间,就白天赶,黑夜熬,一天工作十二、三小时,赚的钱有时还糊不住嘴。他们一年四季在忙生活,更谈不上去改良技术和工具了。
如何解除成都市手工业劳动者的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合作化的道路。当时的成都全市11个生产合作社已经给大家做出了一个榜样。
成都市布鞋生产合作社成立后,资金集中,就可以大批买原料了。集体劳动,可以合理的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做出的东西,质量好,成本低,销路就好办了。
组织起来了,不受商人中间剥削,还容易承揽国营商业部门的加工货。不到两年多工夫,布鞋生产合作社社的资金已由最初的117万元增加到2.7亿元。公有工具由两对楦头增加到100多对楦头。另外,还添买了缝纫机、电力砂边机。
富裕起来后,合作社还盖了新场房,有篮球场、收音机和医药、图书等设备,几个个体户就这样通过走合作化之路把鞋业做大了。
与此同时,入社后,社员们的生活自然也跟着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入社前,李尚康曾经被房东赶出过,被逼得上过吊。入社后,情形就大变了。
以前,李尚康在小屋里干活,愁资金,愁原料,愁销路,愁生活,望到什么愁什么。现在,李尚康跟大伙儿在亮堂堂的工房里,欢欢喜喜地搞生产,再没什么要发愁了。
以前,李尚康一个人闷声闷气地干活,一天纳两只鞋底,就累的不行,现在一天纳5只,还有说有笑。
以前,李尚康一家人穿的衣服是补钉上面加补钉,盖的是一堆污黑的烂棉絮。现在,全家换上新衣、花被子,连儿子也上学了。
李尚康等人的巨大变迁,引起了同行的羡慕,成都很多工体手工业者纷纷申请入社。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天命在我》《忍者记事》《无限恐怖之这个中洲很叛逆》《超时空快递》【柠檬小说网】《任务又失败了》【创读小说】《云朵和山先生》《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谍海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