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读小说网【kuduxs.com】第一时间更新《来自星星的古代人》最新章节。
中国古代教育全是文科,没理科。
跟现在一样,中国人什么事都特别强调有用,学以致用,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用。没有用,再好的学问,也没人羡慕。
那时候学习最大的用处就是科举,科举考得就是文科,所以,学好数理化,不如四书五经顶呱呱。
所以,中国古代出了大量的文豪,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土豪,但是很少出科学家。
咱们的四大发明,基本上都是集体智慧,没人特别希望自己成为蔡伦,但读书人没人不盼着考个功名。
鲁班再厉害,也不过是个“锯星”,诸子才是巨星,班墨相争,要让鲁班输给墨子,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好像仅是门手艺。或者说,是个别文人的业余爱好,相当于少年宫科技小组,在不耽误正常学业的情况下,玩一玩。或者功成名就之后,再搞这方面研究。
沈括就是这么一位业余自学成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多方面皆有成就。
当然,沈括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家,前提也是文科学得好,考上了进士,走上了仕途,才开始研究科学。
有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沈括和苏东坡是同时代人,比苏东坡大五岁,却比他晚六年中进士。这俩人挺有缘分,在大宋朝的“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后来苏东坡进入史馆,沈括调到昭文馆工作。
再后来王安石当了宰相,苏东坡被贬,沈括则被重用。
前面我说过,苏东坡不是去杭州任职了嘛,有一次,沈括被朝廷派去杭州检查工作,虽然政见不同,苏东坡还是把沈括当老同事、好朋友。沈括表面上相当和善,“与轼论旧”,聊聊东京汴梁的小笼包子羊肉合子,临走的时候,还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
苏东坡大概会以为,沈括抄他的作品,是出于崇拜,打算在朋友圈转发。说不定因此也关注上了沈括,准备随时点赞。
但是,他错了。
回到首都,沈括立即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朝廷的诗句一一加以详细“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如何反对“改革”,又是如何讽刺皇上等等,然后交给了皇帝。
不久,苏东坡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
比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
沈括说:“皇帝如飞龙在天,苏东坡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