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下诏,命李昉、徐铉、李穆、宋白、苏易简等人共同编撰《太平总类》、《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等著作,以彰显自己的文治。《太平总类》成书之后,他每天必读三篇,一年才读完,于是改名《太平御览》。
赵光义修书的目的,除了彰显盛世到来,当然是要让更多读书人知道,我这个新领导更加重视文治,这样就能博取所有读书人的好感。当某些不利于他的舆论传播时,读书人投桃报李,自是站在他这一边,帮他说好话。
千万不要小瞧有些读书人,他们骂人能够不带一句脏话,一支笔杆子也能颠倒黑白。对于不喜欢的人,可以长篇累牍,大肆抹黑。例如秦始皇,因为得罪了读书人,就被安上了焚书坑儒的恶名,而且千年万年也无法洗清。所以请记住,得罪谁也不要得最读书人。
在各个朝代,都有专门收集、存放、整理天下书籍的地方,包括修史和请贤在内,一般都有昭文馆、集贤馆、史馆这样的配置。
但是宋初的这些馆阁,都已经破败不堪了。这些违章建筑房梁朽了,墙壁也歪了,摇摇欲坠,万一砸到了人怎么办?砸到就砸到吧,去医院挂个急诊,打几针破伤风,不然还能怎么样?赵匡胤这个大老粗只知道舞枪弄棒,根本就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只喝酒不喝心灵鸡汤。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有那个闲工夫读书,还不如多打几只麻雀。
再看看赵光义就不一样了,整天手不释卷,一有空闲就读书,肚子里面除了下水还有文化,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流倜傥,蕴藉儒雅的气质明显甩开赵匡胤好几条街。他下诏重新修建馆阁,统一命名为崇文馆。安排一大堆读书人进馆,为大宋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毫无疑问,在读书人心中,又刷了一波好感。
综上所述,赵光义即位不到一年时间,就用科举、修书、建馆三大文化工程,把天下的读书人都收买了,天下读书人都纷纷为他点赞。这是他对赵匡胤制定‘以文抑武’国策的延续和深入,而且深入的十分彻底。因为他需要读书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消除赵匡胤死后,继承皇位的质疑,显然他已经做到了。
虽然各种野史、笔记中,依然有关于斧声烛影的记载,但是读书人心中,基本还是认可他及他的子孙后代。大势所趋之下,赵匡胤一脉,根本没有反抗之力。这和赵光义持续不断的打压有关,也和读书人的认同有关。
普通打工人的烦恼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无奈,无非就是钱不够用。小孩读书要钱,一日三餐要钱,物业费要钱,水电煤气要钱。好像除了空气不要钱,其他什么都要钱。一个收入三千,支出也是三千,刚好收支平衡,不过没有一分钱结余。这还是精打细算的结果,要是花钱大手大脚或者生一场大病,家底都要掏空,明显入不敷出了。哎,不要谈钱。有钱人谈钱伤感情,无钱人谈钱伤心。
但赵光义的烦恼却是钱太多了,根本就花不完。哎,我穷的只剩下钱了,这么多钱,怎样才能花完呢?这种烦恼,普通人是无法体会的。国库里的钱本是赵匡胤用来解决燕云十六州的,但是赵光义却挪做他用了。反正是赵匡胤留下来的遗产,花起来一点也不心疼。
科举赏赐考生,一出手就是一亿钱。修建崇文馆,也是大手一挥,花钱像流水一样。并且做出了重要指示,做为文学的殿堂,宋朝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务必把崇文馆修建的富丽堂皇,越豪华越好。什么中央空调、电梯等配置,一样都不能少。正所谓不要最合适,只要最贵最好。不必担心钱的问题,只管可劲造。
赵匡胤活着的时候,曾经召见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陈洪进走到半路,赵匡胤就驾崩了。好好的,你怎么就突然驾崩了呢?你这不是捣乱吗?白白浪费了一张火车票。陈洪进于是返回泉州,为赵匡胤治丧。
赵光义即位不久,召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入朝。新领导上任这么久了,你们不主动觐见,还要我三请四接。你们这样目中无人的干部,怎么能让领导放心嘛?
钱俶预感大事不妙,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一去不能回了。临行之前,祭祀父亲钱镠的陵墓,哭得稀里哗啦。老爸,赵二要我去开封,很有可能就一去不复返,可说我又不敢不去。以后不能再祭祀你了,又不能保全社稷,儿子真是不孝啊!
陈洪进和钱俶差不多都是太平兴国三年一月(公元978年)入朝,一住就是几个月。期间赵光义虽然好酒好菜,盛情款待,但是绝口不提放人的事。要杀就杀,要放就放,这么不杀也不放,把人扣着,究竟是什么意思嘛?难道想养肥了再宰吗?晾在外面的衣服还没有收,窗户也没有关。我们要回去关窗户收衣服,请放我们回去吧,这大约是陈洪进和钱俶共同的想法。
两人接连上表,请求回家,但是赵光义始终不许。大家好兄弟,难得团聚,多玩几天。我日理万机,每天还要抽空陪你们喝酒聊天,难道不够诚意吗?这就是他的帝王心术,明明想要他们纳土归宋,可是就是东扯西拉,不直接说出来,让他们自己去猜。原因非常简单,二人已经是笼中之鸟,逼迫他们献出版图,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但是强扭的瓜毕竟不甜啊,硬逼着纳土归宋,就没有意思了。女人的心思不好猜,领导的意图也琢磨不透。
究竟陈洪进还是个明白人,于太平兴国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978年6月2日),上呈《纳地表》,献出泉州、漳州及其所属十一县土地,正式纳土归宋。《纳地表》中有一句关键的话,就是‘授臣近地别镇’,意味着他愿意接受赵光义移镇调遣。我是忠臣,随便你把我安排在什么地方做节度使都行。五代十国时期,试探节度使是忠是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节度使移镇搬家。高高兴兴移镇的就是忠臣,反对移镇的绝对是叛臣。这个办法屡试不爽,简直就是一块试金石。
陈洪进或许根本就不愿意纳土归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总好过在别人手下打工,时时刻刻看别人的脸色。但是不纳土归宋行吗?赵光义拔根汗毛都比他的腰粗,与之对抗,无疑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陈洪进主动纳土归宋,赵光义当然非常高兴。老陈啊,你这么上路,这么明明白白我的心,我也不会亏待你。于是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不过留京师奉朝请,也就是留在京师做朝官,不必到徐州赴任。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有任命,授陈文显通州团练使、知泉州,授陈文顗知漳州,授陈文颢房州刺史,授陈文顼登州刺史。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酷读小说网【kuduxs.com】第一时间更新《水煮宋朝之旭日初升》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