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酷读小说网kud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在三里屯生活过几十年,对它积蓄了不薄的情感。中年后,工作忙,早出晚归,来去匆匆,与这儿的情感才渐渐地淡了,淡到了只剩下了熟悉。从万千次走过的街巷和楼梯中经过时,也是左手摸右手的感觉。
听说三里屯要拆迁,也未撩动我的情感,心想:拆就拆呗,自然规律。可拆迁的传闻付诸为行动,当熟悉的楼盘轰然倒地溅起灰烟时,一种难于割舍的心情才油然而生。这里承载过的人和事,一下在我眼前清晰起来。
三里屯社区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
社区分北楼区和南楼区。南、北楼区的分界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马路,路窄窄的,但很长,西面一直通到幸福二村的粮店前。
与这条小马路垂直的一条南北向的小马路,也是窄窄的,一直通到我们北楼区。这条路的两侧是社区的公共设施。路的东侧是三里屯第二小学和菜站;路的西侧是商店,派出所和三里屯一中。路在一中门前有个岔路口,里面是三里屯门诊部和一中的正门。
商店和门诊部被居民们昵称为“小商店”、“小医院”。南、北楼区里还各有一处粮店和托儿所,社区布局合理,居民们都感到生活方便。“二小”的东侧是一条马路,马路的北端是使馆区,南端就是海内外驰名的“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了。
北楼区有二三十个楼盘,多数是苏式建筑,也有简易楼房。苏式建筑多为尖顶四层楼,有两个单元门,两个楼盘间留有一块不小的空场儿。
儿时,发小儿们在空场儿上推铁环、玩弹球,玩“攻城”,“官兵着贼”,“骑马打仗”。小小的空场儿,承载过小伙伴们无穷的乐趣。
记得“骑马打仗”颇具刺激性。我骑在高年级男生的“马”背上,与另一个高年级男生“马”背上的敌方相互拉扯,人与“马”配合默契。“马”见我拉住敌方的衣袖,就猛往敌方的背后跑,顿时把敌方弄得人仰马翻,这个回合就算我方胜了。
空场儿上还经常进行足球赛,没有裁判,终场哨声往往是哗啦一声玻璃响,随即从破碎的窗户里传出责骂声。踢碎玻璃的倒霉蛋在家长的斥责声中回家了,大家也知趣地散了。
大雨也浇不灭大家的玩儿兴。遇有雨天,楼道里一堆一伙儿的也玩得兴高采烈。什么老虎棋,拍三角,冰棍棍,都玩得津津有味。
下老虎棋。在水泥台上,用粉笔划张老虎棋盘,捡块大一点的石子做老虎,小的几块做羔羊,“虎”和“羊”便周旋起来。规则是羊要成双成对的面对老虎,否则会被老虎隔子一跳吃掉。成双成对的羊羔若把老虎堵在窝里走不动,羊羔们就算赢了。
拍三角和冰棍棍,略有赌博性质,发小儿们经常玩得面红耳赤,甚至动手动脚,很不局气。
也有出圈的玩法,跳楼梯,比赛谁能从更高的楼梯上往下跳。记得我最高能从五阶楼梯上跳下来,为此还跌破了头。楼里的一位比我勇敢,从几节楼梯上跳下来记不清了,弄了个小臂骨折。
“官兵捉贼”是高年级男生们爱玩的游戏。他们人分官、贼两拨,扮贼跑,扮官的追。有的“贼”胆大心细,悄悄躲过把守楼前的官兵绕到楼后,顺着雨水管爬回自家的后阳台。他在家吃过饭后,再到前阳台上嘲笑楼下的“官兵”,当时“贼”的作为令小孩们羡慕不已。承载我们儿时乐趣的空场儿,现已无从寻觅。
北楼区后来又建了数栋总参、粮食部和图片社的宿舍,今天仍在,当地标吧。
路东的三里屯二小,是第一个写进我人生履历的地方。它在三里屯动迁前,就改建成3·3商业楼了。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对它了如指掌。“二小”是座三层楼,楼后是足球场。课间时,校园里人声鼎沸;上课时,则是读书声朗朗。
校园里,你还能听到轻快的风琴声,琴声是从靠近校门的音乐教室里飘来的。教音乐的袁老师,高高的个子,梳两条长长的辫子,她态度和蔼、歌声甜美。教每首新歌前,她都先唱一遍,悠扬的风琴拌着她甜美的歌喉令人陶醉: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最喜欢上音乐课,歌声、琴声一响,我立马沉浸在诗情画意中。有时歌声、琴声落下,我的思绪仍在梦境里飞扬,飞扬什么,今天已记不清了,总之很美。
每次学新歌,袁老师都一句句地教唱。袁老师先唱一句,然后说:“唱”,大家就跟着学唱一句。每学完一首新歌,还要考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