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语丝》转载请注明来源:酷读小说网kuduxs.com
我住在三里屯北楼,怀旧时,写北楼的笔墨多点,但是南楼承载的往事一点都不比北楼少。
六、七十年代,三里屯仅有一趟13路电车,起点是大北窑,终点是皇城根。大人们上班,节假日探亲访友,进城办事都要乘坐这趟电车。当年,13路电车三里屯站,就在原南十三楼前面,现在站牌已移至“太古里”的东侧,且已站牌林立。
三里屯的人想要出门坐车,南楼是必经之地。
当年三里屯地区相对荒凉,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城墙以内既二环以内才算城里。记得当年城里的亲戚来访,都跟人家说:“去东郊,走亲戚”。
除了坐车出门,南楼还有“大商店”和服务楼,也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七十年代初建的(时间不准确)南二楼,首层的门脸店铺被人们俗称“大商店”。“大商店”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和服装鞋帽。服务楼是个L形的建筑,L的南面是餐厅和朝阳区饮食服务公司,L的东面依次是照相馆,理发店和浴池。
“大商店”是父母和女孩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们男孩只对那里做弹弓的猴皮筋感兴趣。对,那里的文具品种多,新学年我们都要去一趟置办文具。
服务楼不论大人、孩子去的就频繁了,特别是男孩,有时候一天要跑几趟。服务楼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理发馆。小时候都是家长带着去理发。孩童时,我贪玩又护头,每次都是在家长的生拉硬拽下才去理发。
记得理发师们年龄都偏大,一个个胖乎乎的,态度和蔼可亲。师傅先把我扶进理发椅(服务楼的理发椅是铸铁的,表面是皮质的,当年显得很宽大)摸摸我的头发说:“这么长!多长时间没理了?”
当我掐指算着天数时,师傅已经咔哧咔哧地在我脑袋上开出了一条“胡同”,见状,我无奈地闭上眼睛,忍着。不一会儿,长毛僧就变成了小秃蛋。师傅拿镜子前后一照,看着镜子里的我,心里那叫一个别扭!
理发多少钱一位?我记不太准,大概是两毛六或一毛五吧。只记得在理发馆的门厅买理发票时,有人还多付几分钱小费,更令人称奇的是售票员还要扭头向理发厅里的师傅们高声报一声:“这位同志小费五分。”
我不解地问父亲:他为什么多给五分钱?父亲看看我不置可否。改革开放后,看到国外有付小费的习惯,国人都啧啧称奇,我却不以为然,心想:我们服务楼就有这个习惯,有什么稀奇的!
成愤青后,再去理发就知道选发型了。一度时兴板寸,我就选板寸。师傅摸着我的头说:“你这头发太软,不适合板寸”。我无奈,就让他看着理吧。不想我的头发频繁地卡顿他的电推子。师傅叨唠:“你这头发太密卡推子。”
我便说:“您不是说我的头发软吗?”
“又软又密才卡推子呐!”
师傅边鼓捣推子边不耐烦地说。我说:“理儿都是您的,脑袋也在您手里,推子我可做不了主。”
师傅听后噗嗤一声笑了说:“呵,行,小嘴叭叭的不饶人呐。”
这次理发过程虽然不痛快,但理出的头型与脸型很搭,别人看了都夸精神。第二天我就去隔壁的照相馆照相留念,这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杨盛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酷读小说网kud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