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盛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酷读小说网kud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篇小文是几篇“三里屯怀旧”的结篇之作。本想酝酿些情感,专心致志把它写成“豹尾”,可感情酝酿了良久也未见喷薄,大概我对三里屯的“前生”知之甚少,缺乏感情,没有感觉的缘故吧。不怀情感的写作犹如命题作文,写起来就索然无味。做事总要有头有尾,集子总要有个后序或交代吧?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写。
写“前世今生”就得倒腾历史,要以史料为据,可手头的三里屯史料极少,网上可寻的更是寥寥。防控特殊时期又不便去图书馆,只能依据传说和散乱的资料,采取推理带猜想的方式撰写,真可谓“连猜带蒙”,待疫情结束后再根据史料予以订正吧。三里屯的前世今生只得在无奈的情绪和一连串的疑问中开始了。
三里屯的“前生”没有查到记载,只能从地理位置上推断:明清时,三里屯不是专指,而是泛指,即,没有哪个具体村落或建筑叫三里屯(距东直门三里,也应属泛指)。泛指的区域大致是东到麦子店,西到左家庄、新源里,而后再整体向南推进,直至东大桥地界儿。
那年头,北京先叫顺天府后又称京师。它下设的两县即京东的大兴县和京西的宛平县。三里屯在大兴县的管辖范围。当年的大兴县与今天的大兴区多少有点联系,比如延续的地名。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分分合合,当年大兴县的面貌早已“面目皆非”了,不仅县衙从天安门附近迁到黄村,管辖的地域也“南辕北辙”了。
四十年代末,北京分为十六个区。今天的朝阳区属第十区,其地界儿涵盖麦子店至左家庄、新源里再到东大桥地带。
当年,孙河、善各庄、长店、金盏、北苇沟、北皋、北苇沟等七个乡和中央机场(首都机场)地域,包括机场通往城里的道路,统统属于河北省管辖,所以,第十区的地界儿不大,从地理位置上看,明清时泛指的三里屯地界儿,基本就是第十区的地域。
一九五二年第十区改为东郊区。五六、五七年后孙河、善各庄等七个乡和中央机场及通往城区的道路才先后划归北京东郊区。到了一九五八年,东郊区改为朝阳区时,才形成朝阳区今天的地域。
有传说,清朝时三里屯曾扎营屯兵,大概与三里屯的名称有关。史料也证实清朝的正白旗曾居住在城东,但是,在三里屯地界儿扎营屯兵的史料证据不足。
东直门外,曾有座铁塔寺,年纪大的人可能还记得,六十年代末它才被拆除。据记载:清末民初时,铁塔寺每逢阴历四月十八为开庙日,三天的庙会热闹非凡。据说,铁塔寺是北京城的镇物之一,“五行”中东方属木,铁属金,有金克木的说法。铁塔寺在东直门外,按理说离“三里屯”很近,如有记载多少能被捎上一笔,但记载中未见有关三里屯的笔墨。
将当年“泛指的三里屯”即“第十区”的地界儿再细化一番,其中就有我们的记忆了。如:亮马桥河南边的塔院,以前是既有塔又有院,而且满院青松绿柏。塔院的东面有个延红村,村里有座庵(好像叫“鬼王庵”)是座很大很规整的四合院。六十年代后期,四合院曾是村办厂,厂内有个商店出售酸枣面。延红村是近郊很富庶的村落,好像以种菜为主,小学时,我的几位同学就住在延红村。
延红村再往南,可分为东西两块地界儿。靠西的部分建了“无轨二厂”占地面积很大,一直与三里屯、幸福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往东的部分建了第二使馆区成了三里屯的“东花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从那座韩城开始》《渣攻改造,BE改写HE》《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万亿军火之王》【美艺言情小说书馆】【技术流小说】《你不许再亲我啦[快穿]》《普罗之主》《我有一枚命运魔骰》《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