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语丝》转载请注明来源:酷读小说网kuduxs.com
农展馆影院,刻载着三里屯人的“年轮”。这段“年轮”还牵引出了“一圈圈”的故事,不是同学提醒,我差点遗忘农展馆这圈“年轮”。
从童年起,农展馆影院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年代,孩子们远没有今天这么金贵,娱乐生活很贫瘠。星期天到公园坐坐转椅,骑骑木马就乐得屁颠屁颠的。平时的娱乐就是“自己玩儿去吧。”
北楼社区还好,有个电话室兼“图书室”。所谓“图书室”,其实就是在房间的墙壁盯上三四条线绳,小人书一劈叉都骑在线绳上。室里有四、五排小板凳,一位老爷爷在“图书室”里既看电话又照料书摊。
小人书的种类挺齐全,有现代的、历史的;有中国的,外国的。外国的基本是前苏联的反特题材,书很长分上下集,读起来很过瘾。看小人书明码标价,按薄厚分为二分、三分、五分。
进了“图书室”,孩子们都瞪大眼睛仔细挑,想找爱看又价格合适的,但总是在好看和价钱上拿捏不定。多翻几页看看究竟值不值吧,看摊的老爷爷就会低声警告你:“挑好在看啊。”
有时挑到一本好看又过瘾的,一瞧标价五分钱心里又纠结。这时,同来的发小儿会提议:“看五分的,还不如到农展馆看电影呐?”
“看电影要一毛钱。”
“暑假了就五分。“那五分还是看电影值。”
几个人磨磨唧唧商量一番后,就兴奋地说:“走哇,看电影去。”
第一次“长途跋涉”去农展馆影院时,大家心里都有点发虚,个个心里像怀揣个小兔。当年农展馆一带还属荒郊野外,杂草丛生,经常有蛇出没。穿越使馆时,沿途的外国小朋友或善意,或调皮的搭讪或“叫板”,大家也无心搭理。要在平时,凑上去也要跟他们贫几句逗逗咳嗽,今天心情有点忐忑就没那个雅兴了。
当年我们个矮、腿短,觉得一里多地很“漫长”。发小们一路走一路嘚嘚:“今天可能演刘宝的故事”?“说不定演宝葫芦的秘密呐。”
“想得美,没准今天光演科教片呐。”
“那就忒没劲儿了吧”“那还不如到附近草地里抓蚂蚱、抓呱哒板和甲壳虫”。嘚嘚到农展馆影院时,大家的主意可能就转向了,经常把看电影的初衷演变为在荒郊野外的疯跑。
回家的路上,几个人疲惫不堪,个个跟泥猴似的,但还不忘定攻守同盟:“回家谁也别说去农展馆了啊。”
去过一趟后,孩子们的胆子就大了,几个人一磨叽就敢往那儿跑一趟,最后竟跑到了“荒山秃岭”的农展馆后身儿。玩法当然就更加刺激,摘野酸枣、小山杏、野葡萄,后来竟跳进窑坑游野泳。天网恢恢”事情终于败露了,家长的一顿责骂和一通威胁吓唬,才勒住了大家的野性。
三四年级后,去农展馆影院就有组织了,或开会,或看电影,也看文艺演出。影片记得不是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就是样板戏。对了,还有很多新闻纪录片。文艺演出其实就是学校宣传队表演的蹩脚节目。
改革开放后,农展馆影院的功能才被充分发挥出来。记忆较深的是看内部电影,像《虎虎虎》、《山本五十六》、《攻克柏林》等等。再有就是农展馆影院举办的舞会,也着实火了一把。
农展馆影院承载的记忆太多也太杂,说哪件都会挂一漏万,有几件我记忆犹新:
说到文艺演出,我当时也是校宣传队的一员。记得五、六年级时,在农展馆影院向全校师生做汇报演出。有一个节目(名称记不清了),内容有个集体造型。主角儿从舞台的那端,腾、腾、腾连续几个侧手翻,翻到舞台中央时,接着一个竖叉,手中红旗一挥,后续的几队演员接踵上场,摆出造型,这个节目就完美了。主角儿侧翻、竖叉手里不便拿旗,要由我从舞台的这端的幕后看准时机将红旗扔给她。多简单的活儿?可是那个年代,干这活儿可要心里素质。你想,距离三五米把红旗扔过去,扔的角度,接的准头都要默契,对“扔”和“接”都是考验,扔不准或接不住那就惨了。一扔一接,练了多次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演出一开始,主角儿腾、腾、腾开始侧翻,我拿红旗的手就随之哆嗦。等到她开竖叉伸手接旗的刹那,我竟忘记握住哪儿扔旗更准确了。主角儿是我们的队长,宣传队里的主心骨,此刻,她用淡定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多大点事儿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平凡中文网】【黎明小说】【破趣阁】《回到过去做财阀》《志怪书》《重开吧!蜘蛛侠!》《我有一个修仙世界》《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长生家族:从开枝散叶开始》
杨盛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酷读小说网kudu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